红气球之旅原名:Le ****** du ballon rouge,又名红气球的旅行、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红气球。2007年剧情、家庭类型片,创作于**、中国台湾地区,具有法语、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侯孝贤执导,并由侯孝贤、弗兰西斯·马格林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朱丽叶·比诺什、宋方、伊波利特·吉拉尔多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2007-05-17(戛纳电影节)公映。
本片为侯孝贤向**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在电影史上有重要地**《红气球(Le Ballon Rouge)》的致敬之作,也是他继《咖啡时光》之后拍摄的第二部致敬外语片。 Suzanne(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每日为一出筹备中的改编自中国元曲的木偶剧《求妻煮海人》中角色的声音演出以及其它琐事忙得焦头烂额,加上丈夫Pierre远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写小说,儿子Simon(Simon Iteanu)成了“累赘”,无奈,她请了在巴黎念电影的中国女孩Song(宋芳 Song Fang)照料Simon。与Simon在一起时,Song双手始终不离摄影机,并向好奇她在拍什么的Simon提及《红气球》。 Suzanne的房客Marc(Hippolyte GirardotLouise)仗着...
**导演艾伯特·拉摩里斯执导的《红气球》曾在1956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为向该片致敬,侯孝贤也特地将新片命名为《红气球2006》。
制作公司: 1、Margo Films(**)
红气球之旅在线观看资源:目前清晰度未知,请您自己尝试后再决定是否需要。
豆瓣评分7.4,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以上信息由西瓜分享提供
把噗
看侯老师如何还原生活:一个镜头(场景)里人物不是以一个中心**(冲突)所**起来,而是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动作。
美丽新世界
侯先生,咱以后不做命題作文了好麼?但,可以做雞蛋餅。。
朝阳区妻夫木聪
晕,这部也太好了吧,怎么可以拍的那么自然生动的。本来以为红气球是个城市漫游者的视角,是个漂浮的城市向导,但是没想到在这基础上居然串联起剧情,把这份灵动诗意编织进了生活的暗涌之中,而且那些游荡的镜头都是咋拍的,也太自由舒畅了吧。片尾,红气球飞走了,曼妙的生活仍然继续。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我真的要当场表演一个**落泪。
火娃
6/10。侯孝贤通过空间并置呈现人物关系,打电话借厨房那段宋芳一直关注着马克,而后苏珊娜回家抱怨厨房乱,宋芳仍处于静默的观察者(背对镜头/身影虚化),借助楼梯取景(家教下楼/工人搬钢琴上楼)同样加深空间**感。红气球像一个游历巴黎、打量西方世界的眼光,从小男孩甜言蜜语中跑走又在美术馆碰面。 @2016-10-05 16:04:44
UrthónaD'Mors
其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片子充斥的一种女性化的温情,一种从看似漫无目的的城市游走揭示了生活本质的过程。红气球在****忽忽地游荡,有时如影相随,短暂交集过后又不知去向。就如同梦想总是无限靠近我们,却又始终触不到它温暖光亮的面目。 可是请你再次看见的时候,别让它飘走。
苏比
侯孝贤这样不过不失,不温不火,不慌不忙的也有十来年了吧。
冰红深蓝
侯孝贤首部非***,应**奥赛美术馆之邀拍摄,纪念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经典短片[红气球]。不过,私以为红气球的间或植入还是有点突兀,影片主要魅力依然在于侯导对生活细节的感知,以及对日常情感的把捉。一个单身母亲,一位从北京到巴黎学习电影的**保姆,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还有一间拥挤饱满的公寓。这一回,侯孝贤经常将摄影机对准窗玻璃,透射、反射与折射出的光像**地交融在一起,一如过往的回忆与当下的现实一道氤氲生长。对“让绿衣人控制气球再后期处理掉”的拍法讨论很贴合**。比诺什时而游离,时而焦躁,时而活跃,时而悲切,声嘶力竭动情之至的木偶戏配音很有感觉。几个翻译段落是跨文化研究的绝佳素材。非常有生活味道的场景还包括比诺什与帮忙搬运钢琴上楼的师傅间的对话,以及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出场。(8.0/10)
帕拉
这部致敬的作品没有原来的《红气球》的心酸感,侯孝贤能抓住任何生活化的东西,平淡中显真切。比诺什真的是一只妖怪,演什么就是什么。
墓岛GRAVELAND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冬冬的假期》的**版本。人物的创作焦虑稀释为固定机**日常话语。**的气球超越或主体般地出现在**的城市空间之中,只要镜头稍微向上移动就会出现。它的存在并不是某种逃逸,相反,统合了两种**:作为日常时空的**以及作为文化符号,被舞台幽灵占据的**。而侯孝贤抓住了卢梭以来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戏剧”的迷恋和改编令元朝的木偶剧以法语出现在这个欧洲的异乡。宋方将自己的名称化简为“宋”,来自北京(然而这些都与演员本人的真实情况对应),是欧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形象,但她手中的DV则意味着对观看权力的抵抗,令空间成为一种影像,停留在50年代作为外国人对**刻板印象的《红气球》。而无论是中国元剧的**改编还是影片作为对《红气球》本身的致敬,它们的“失败”本身意味着一种误读的合法性。
Tommm
实质是一场发现与捕捉之旅。多重空间的交叠,让我们有了更多观察余地,感受若隐若现的情感起伏。巴黎的人深深浸润在城市街影中,在蒸发海水的过程中,生活的美妙被摄影机或我们的眼睛对焦。侯孝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漂浮的观看方式,多义模糊又真实。(可能大部分要归功于摄影师吧)